单纯“懂交易”已难满足实操需求
近年来,注重产业服务和实操成了期货及衍生品市场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然而,随着期货行业服务的多元化以及金融市场各领域之间的跨界融合,如今的实操能力已不能简单地被描述为“懂交易”。那么,期货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或者人才组合,这样的人才队伍又是如何打造成的?
11月30日,大商所在大连举办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暨大商所期货学院转型发展交流会。期货日报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为打造以跨界、复合型等为特征的多层次行业人才体系,期货行业、产业界及高校等正加强合作。
跨界融合成人才培养关键词
期货市场发展至今,应用型人才的标准日益脱离单极化,不同类型的机构和团队对人才及人才组合的要求不尽相同。北京仕季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于成刚介绍,其所在公司的商品期货投资业务偏向于基本面,而其研究团队在成立之初并没有产业、金融专业相关对口人才,基本来自数学专业。不过,目前该团队的工作都已深入产业。在于成刚看来,投资公司很容易招到数据研发方面的人才,但这类人才如果没有从事过现货行业,那么对现货市场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是远远不够的。“我心目中的研究员都是从现货企业锻炼出来的,我愿意要这样的研究员。”于成刚说。
于成刚同时表示,对于市场上另一种纯量化交易团队而言,则不需要对产业有过多了解,但对市场整体结构把握、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此类团队的培养方式也就与其大不一样。
金发科技珠海金发大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熊伟十分看重人才的互补性,其所在公司结合母公司的经营领域,主要做化工品期货投资。在组建期货团队时,熊伟从公司的采购部门和贸易部门各招募了两名人员,并让他们参加大商所期货学院的学习。此外,熊伟还从期货公司、投资公司甚至交易所“挖”人加入团队,使得内、外部形成互补关系,团队既熟悉产业又熟悉金融。
在传统行业的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昉认为需要进行跨界融合。“从大学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我们的研究越来越窄,但如今需要更多复合、多元化、跨界的人才。”祝昉表示,在高校中,财经、商贸类专业可以向化工、钢铁、农产品等具体产业跨界;反之,产业人才也可以向财经、商贸方面跨界,不仅要了解产品本身,也要了解资本市场,学会利用金融工具。
校企合作更易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由于期货市场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使得目前高校很难通过开设期货专业来满足所有类型人才的需求。中期协非会员理事李强认为,高校和期货行业合作培养后备人才非常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开设期货专业。“通过高考招来的学生不一定喜欢做期货、适合做期货。”在李强看来,高校与其给学生早早“定型”,不如面向各专业的学生开设期货辅修课程,这样更容易寻找到对期货真正感兴趣的学生,这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期货人才培养方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EDP教育中心副主任肖燕菲介绍,中山大学主要通过其2009年以来设置的财务投资系进行。目前该校财务投资系已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的培养体系。近几年来,中山大学陆续设立了多个和金融相关的研究中心,其中金融工程与风险研究中心的主任常年研究金融资产配置组合投资,其带领的研究和教学团队大部分从海外归来,并有专门研究期货、期权的年轻学者。
然而,肖燕菲坦言,虽然高校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储备上正在向市场需求靠拢,但培养目标仍倾向于研发型人才,在行业迫切需要的交易型人才培养上仍存在短板。她认为,在此方面,期货公司等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大商所期货学院把期货经营机构和高校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期货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有利于共同打造行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多层次人才。
高校方面的诉求也得到期货公司的响应。首创期货总经理马华轩表示,期货行业具有实践经验,可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同时期货行业本身也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我们很希望与一些高校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马华轩表示,这有助于解决行业面临的相关问题,例如在去年股指大跌状态下,市场对下跌成因产生了许多不正确的观点,很大的原因就是相关基础研究的不足。他同时表示,全国共有约3万名期货从业人员,而相对全国约150家期货公司、1600个营业部而言,从中难以找到足够多的合适的管理人才,期货行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人才培养起来,缺少人才已成期货公司最大的困难。
人才培养的紧迫性不仅在于当前缺口巨大,还在于培养的周期性。华通万物投资公司总经理王军以研究人员的培养为例称,研究人员一般每年有1600个小时用于研究,而对他们而言,对一个市场没有3000个小时的研究积累仍很难达到要求。如果从累计工作时间来看,许多研究人员的经验仍不够,使得其难以从动辄几万条的信息中找到背后逻辑,总结出非常有效率的投资报告,甚至会出现研究结果被新闻事件牵着走的情况。即使在一个品种上积累够了足够的经验,研究人员还需要进行跨品种积累,并学习国际贸易和金融知识,形成知识的“综合生态圈”。因此,大商所期货学院这样的培训项目还需要对学员继续追踪,使其由基础到中级,再到高级不断进阶,不但能从避险角度对实体企业经营作出量化数据分析,还能从供需、期现等角度作出准确的预判和预警,从而做出更好的风险管理方案。
技术支持:福建省证券期货业协会 备案号:闽ICP备16025363号-1
地址:福州市铜盘路软件大道89号福州软件园10号楼华兴创业中心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