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3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服务 > 新闻中心
把握国家金融安全之钥
发布时间:2014-05-04 字号:T|T

  随着*ST超日不能按期支付公司债券利息,债市信用风险正引起各方关注。在超日债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其信用评级机构遭遇了很大质疑,从*ST超日的案例可以折射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的问题。

  以中国第一家专业资信评估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诞生为标志,中国信用评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8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指出,信用评估公司属于试办性金融机构。当时的评级机构主要是各省人民银行系统的内部评级机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几次调整,上述评级机构逐渐与所属系统分离,开始独立运营。到目前为止,全国有几十家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的功能是评判债务人偿还能力和揭示其违约风险。正因为如此,评级与公开债券市场成为孪生兄弟。通常观念认为,债券买卖判断风险的依据是信用评级,而股票交易则要靠投资人对多种信息的分析。因此,信用评级信息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要显然超过股票市场。

  如今,随着中国上市公司数量和体量的增加,上述观念应该发生变化。

  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为2537家,上市公司的资产和销售总规模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升高。以2012年为例,A股上市公司总计实现营业收入23.61万亿元,占2012年GDP总量的41.5%,实现利润总额27114.04亿元,约占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48.79%。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日益增长,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大。

  与此同时,中国股民数达到6000万以上,证券公司达百余家,基金公司约90家,私募基金更是数不胜数。尽管这两年A股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不可否认,中国股市潜力依然很大。

  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和客观的预测,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宏观层面来看,一方面,对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安全状况分析可以帮助政府监管部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和下一步宏观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提出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从上市公司的各行业整体财务安全状况分析,可以判断和预测各个行业发展的基本走势和行业的政策导向措施。

  微观层面来看,当前股民投资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是信息不对称。A股市场长盛不衰的“消息股”就是这一问题最直观的体现,投资者获取的信息碎片可能直接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第二是绝大多数股民缺乏专业的分析技术和手段,尽管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股民,但真正能够运用专业财务分析和信用评级手段,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分析的投资者占比太少。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经验,必须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专业评估,并将其分析结果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告诉广大投资者。这样的评级是国际惯例,在西方国家已经沿用半个多世纪。

  然而,中国的上市公司信用评级是否要沿用西方的评级体系,用“取其精华”四个字来回答会比较贴切。

  诚然,美国评级机构在国际资本市场具有权威性,其权威性源于建立了符合西方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度量信用风险的标准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全球最多的金融资本、最发达的债务市场和最多的融资工具,是通过国际公开市场融资的主渠道,因而进入这个市场融资,就必须按西方标准进行评级。基于此,往往会把运用于西方金融市场的信用评级作为国际标准。

  可是,信用风险与一国的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法律体系、国民素质有密切关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西方在会计制度上存在差异,如何能以西方的信用评级作为中国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标准?

  因此,对信用风险判断是建立在全面理解、系统研究、长期积累基础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信用风险的因素有着极大的差异性,用一国的评级方法和标准去度量另一国的风险是行不通的。

  近日,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亚洲经济研究中心、国际金融报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上市公司信用指数”填补了目前上市公司信用评级的空白。在复旦大学亚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教授的带领下,研发设计了上市公司企业信用评级方法—“中国企业信用评级指标(CCRI)”、“企业责任ESG(Environment,Society,Governance)评价体系”、 “企业竞争力”等系列评测工具,填补了中国在第三方评价体系上的缺失,推动中国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整体来看,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评级市场规模偏小,导致评级机构竞争激烈,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竞争行为,且由于收费水平偏低、收入规模偏小,评级机构的竞争力普遍较弱。此外,在人才培养、研究开发、内部控制等方面投入不足,系统有效的制度管理和组织建设亟需加强,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金融危机中看到,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全球金融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更希望看到此次“2013年度中国上市公司信用指数”只是中国“自行研发”信用评级体系的一个开端。

  正如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关建中撰文所述,“如果说资金是经济的血液,资本市场就是经济运行的心脏,资本通过市场的不断吐故纳新实现其合理配置”。信用是资本市场的基石,信用评级不仅影响投资决策,而且决定着市场利率的走向,信用评级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服务,更不是一类单纯的业务,它关系到资本市场健康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信用评级是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的战略制高点,谁控制了信用评级,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整个金融业的核心。应当把信用评级业放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去认识它,在规划国家金融和资本市场体系时,给予评级业应有的位置。信用评级业越发达,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就越有保障,而在国外评级机构试图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要有金融安全观,把关系国家金融安全的钥匙—信用评级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收藏】【打印】【关闭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福建省证券期货业协会
技术支持:福建省证券期货业协会 备案号:闽ICP备16025363号-1
地址:福州市铜盘路软件大道89号福州软件园10号楼华兴创业中心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