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3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服务 > 新闻中心
马加力:中印政治上的相似性高于相悖性
发布时间:2013-07-15 字号:T|T

 凤凰卫视7月7日《世纪大讲堂》,以下为文字实录:

田桐: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今年3月,就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在履新后的首次出访就选择了印度、巴基斯坦、瑞士以及德国这亚欧四国,那么印度就是其中的第一站,我们回溯历史,中印在建交63年当中,其实也是风波不断,尤其是对于边境的争议,那么也时常会成为导火索,令两国的舆论的火药味更加的十足。

就在李克强在访印的一个月之前,一场“帐篷对峙”的事件,使得中印两国的民众就猜测,是否会对行程有所阻碍,那么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印两国的历史,中印两国现在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该如何呢?就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印度问题的专家马加力老师,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走向》。

解说:马加力,印度问题专家,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南亚学会顾问,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亚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协会理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长期研究印度问题,曾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印度尼赫鲁大学研修一年,后20余次赴印度访问考察。著有《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

田桐:非常感谢马老师来到大讲堂。

马加力:也非常感谢凤凰卫视邀请我参加这个节目。

田桐:谢谢,那么我们刚才也谈到了,在开场白当中说,李克强总理他的首次出访选择在印度,您怎么看待他对于首次出访选择印度这个事件呢?

马加力:中印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系,因为印度是我们西南方向最大的一个邻国,那么中印关系呢,在中国的外交政策当中占有相当大的地位地李克强总理他首选的出访对象国就是印度,这表明了我们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安排就是高度重视邻国,高度重视与发展中大国的关系,所以呢我们对这次访问,给予很高的评价。所以这次出访应该说消除了“帐篷事件”带来的阴影,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田桐:那我们也知道实际上中印两国的边境的争议问题是历史就存在的,一直遗留到今天,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的话,双方的立场有没有一些退让或者是改变了?

马加力:因为中印关系当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边界争端。边界争端是由来已久,这个是在上个世纪1913年到1914年前后,英国统治印度期间造成的,那么就是说我们经常说的“麦克马洪线”,实际是如果从由来的话呢,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主义时候,英国帝国主义时候,后来印度独立后和新中国建立以后呢,双方在边界问题上,还没有达成完全的共识,特别是1962年双方在边界上,还发生了一次短暂的战争,这种战争呢,对两国人民的感情造成了很大伤害。

后来,中印双方都本着一种互谅互让的精神,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来面对边界问题,双方的态度,应该说印度的态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而不是基本的变化,中国的态度一直没有变,我们的态度就是,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但是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中国愿意和印度政府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最终解决边界问题,那么印度在这个问题上呢,它态度是说有一些变化呢,它原来在1960到1962年前后,它的态度基本上是它占的是它的,它没有占的它还要要一部分,那么就是在中印边界西段,中方控制的面积很大,大概3万多平方公里。

中印边界东段是9万平方公里左右,那么是印度占领实际控制的,所以它后来的立场或者态度发生了变化。(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双方(就)边界问题进行了8轮官员级的会谈,那个时候他们的态度就是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但是后来,进入新世纪以后,双方达成了一种新的谅解,而且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发表了,就是中印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那么这个政治知道原则就说明了,印度方面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发生了态度的变化。

田桐:那我们看到,您现在桌上这本书叫做《崛起当中的巨象—关注印度》,当时怎么想到这本书要写出来,是有怎么样的想法,或者说它里面包含的内容的精髓在哪里?

马加力:我从事印度研究几十年,可以说大半辈子都跟印度结缘,前些年的研究,大家不是特别注意,那么进入新世纪以后,人们对印度的关注日益加强,特别是印度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我们都讲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大的经济体,小的经济体不算,“崛起中的巨象”因为印度,我们都把它一直比喻成一只动作缓慢,行动迟缓的大象,但是现在呢,我们认为,它现在已经起动起来了,已经在相对快速地跑动起来,这个象应该是我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象。所以这也是后来我们经常所说的“龙象共舞”,中国人一般来说,把自己描写为东方巨龙,那么亚洲巨象在我们身边,这个巨龙和巨象怎么相处,我觉得呢,这就是我这本书要探讨的问题。

田桐:好的,感谢马老师,那一会儿呢,有请您给我们带来今天的演讲,马老师演讲的题目是《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走向》,有请。

解说:中印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那么中印建交后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发生中印边界战争,中印间的大使级外交关系是怎么重新恢复的,怎么看待新世纪的中印关系,《世纪大讲堂》《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走向》正在播出。

马加力: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我对中印关系的一些看法。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印关系的历史。在非社会主义国家当中,印度是第一个承认中国的国家,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也就是1950年4月1日,从中印建交开始到现在,我们大致把中印关系分成这么几个阶段。这一个阶段就是中印关系的蜜月期。大概的时间就是从1950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个阶段就是中印关系的低潮期,就是从边界战争到关系正常化。第三个时期就是中印关系的解冻期,1976年,中印重新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到1988年拉吉夫·甘地总理访华,下一个阶段就是中印关系的升温期,就是从印度坚持边界问题的平行政策,到承认边界争端,边界问题在谈,双边关系也要发展,原来是采取的一种政策叫做把边界问题和发展关系捆绑到一起,就是边界问题不解决,双边关系不能发展。

那么这个时候呢它又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把这个中印关系叫做竞合期,或者叫做发展期。大概是这么几个时期我现在把每个时期的情况呢,简单讲一讲。

第一个时期就是从1950年建交到1962年中印边界发生战争,这段时期为什么叫蜜月期?当时中国国家主席、中国政府总理和印度总理尼赫鲁都有非常好的关系,因为我们刚才讲到,中印建交(印度)是中国和非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当中的第一个建交的国家。中印之间确确实实当时感情非常好,当时有一句口号,叫做“Chini-Hindi Bhai-Bhai”,这是印度人发明的,“Chini”是指中国,印度是叫“Hindi”,Bhai-Bhai”叫做友好,就情同兄弟,就是“Chini-Hindi Bhai-Bhia”,就是中印友好似兄弟。这种感觉,兄弟的感觉大家都可以知道,是情同手足,血脉相通,所以当时的关系呢,应该说非常好,特别是1954年双方签订了一个协定,就是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通商和交通的协定,这个进一步促进了中印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英属印度时期,在西藏地区遗留下来的一些特权,当时的尼赫鲁有一个想法,就是说印度是亚洲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中国也是在亚洲非常重要的国家,是拥有灿烂文明的国家,在尼赫鲁的心目当中,他认为中印加上一些其他国家,包括印尼啊,其他一些国家,那么就可以在亚洲呈现出一种很强盛的样子,很团结的样子,所以中国当时也是需要,除了社会主义国家是我们外交战略的一个重点之外,那么像这样的国家,当然是我们必须和它发展好关系的国家。

第二个时期就是中印关系的低潮期,那么低潮期呢,我们一般来说从边界战争开始,一般是这么认为的,其实在这之前,中印关系当中有一些潜在的问题开始凸显,一个是西藏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在西藏问题上,因为1954年双方签订那个协定之后,印度放弃了英印时期在西藏的一些特权,但是它还念念不忘当时在西藏地区的印度的那种优势。

所以呢他们对这点呢还耿耿于怀,特别是借重达赖喇嘛想获取他们更多的利益,因此在1956年的时候,达赖喇嘛到印度去,印度方面就开始做工作,希望达赖喇嘛留下来,那个时候是我们整个世界上要纪念释迦牟尼涅盘2500周年,我们也派了代表团去,周总理在印度可以说苦口婆心地做达赖喇嘛的工作,那个时候在1956年的时候,印度就有这种想法,就想利用达赖来达到他们的某种目的,尽管双方很友好,但这一点上还是不太一致。那么1959年3月,西藏发生叛乱以后,印度又在这个问题上作了很多文章。

3月中旬,实际上就把达赖喇嘛吸引到印度去了,当时达赖喇嘛流亡到印度,也是找到一个,他认为是一个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地方,这个当然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双方政治关系不错,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呢,又和我们的根本利益相违背。所以我们心里可以说极为不爽。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应该说周总理前后到印度去3次,做达赖喇嘛的工作,终于给他说服过来了,就还是回来了。但是呢,1959年叛乱以后,他又跑过去了,这是肯定造成了一个问题。

另外一个就从1959年,印度在边界前沿地区,就逐渐地采取蚕食政策。就是因为中印边界当时1959年的时候,边界那时候也没划定,到现在也没有划定,所以大家有这么一个概念,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就是没有一条国际法承认的,双方承认的这么一条线,所以这个概念一定要清楚,但是我们认为中间有一条,中国的西藏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持续有效,或者是长期有效,管控的一些地方,这些线基本是这样一条线。

所以,印度方面呢,不断地向这边推进、蚕食,特别是到1961年以后,就采取前进政策,就不仅是一点一点地悄悄地蚕食了,就派着部队往前推进,不断地沿着他所认为的麦克马洪线这条线巡逻,而且有些地方,越过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实际上那就是完全到中方的领土上来进行活动。那么这一点让我们非常愤怒,这个时候呢,在我们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应该说就给它一个教训,就是不要这样做,这样做的话是不行的,因为边界问题、领土问题,涉及到国家的核心利益。任何一个国家,不会在领土问题上做这种让步,所以发生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这段时间呢,应该说中印1962年这场战争,前后历时一个月,中国可以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当时的情况,也考虑到国际上的压力,我们内部的一些情况,包括后勤保障的一些情况,我们还是决定打住,然后我们又为了维持和平,为了表明我们真正的诚意,所以我们就采取了一些我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向国际社会证明,向印度方面证明,那么我们再沿着实际控制线,又后退了20公里,这些呢都是后话,但是1962年战争以后,边界形势确实稳定下来了,大概有十几年二十年的稳定期,这也达到了我们领导人所说的,打一仗,要多争取一段时间的稳定期,那么确确实实也达到了目的了,但是中印边界这个战争以后呢,对两国关系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应该说双边关系严重倒退,双方大使都撤回各自的国内。


那个时候双边关系,只是保持在代办级的水平上,所以这段时间,我们认为是中印关系的低潮期。那么第三个时期呢就是中印关系的解冻期,解冻期就是我们从重派大使,重新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开始,这是1976年,1976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外宾的时候,其中有印度的一位代办,他跟他讲了这样的话,中印两个大国还是要恢复友好关系的,中印两个大家,两个邻国不应该彼此为敌,那么实际上也发送了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双方又重新把各自的特命全全大使派到对方的首都,重新开始了有大使的这样一种外交关系。尽管有大使级的外交关系,但是各种活动很少,双边关系只有在国庆的时候有那么一个小型的活动。

一直到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这个时候呢,中印关系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所以呢,我们讲,从拉吉夫·甘地访华开始,中印关系进入了升温期,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应该说在印度国内也是有很多压力的,但是作为一个非常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他做出了一个政治决断,毅然地率领代表团到中国来访问,当时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先生会见了他,跟他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就是双方应该面向未来,发展关系,那么从拉吉夫·甘地访华以后,可以说中印关系进入了快车道,双边的高层互访逐渐地加密,这样就表明了双边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我们讲到最后中印关系的竞合期呢,一般来说我们从2000年前后讲起,1998年印度核试验以后,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挫折,当时印度总理,以中国拥有核武器,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为理由,给美国总统写了一封信,来为自己的核试验进行辩护,其实我觉得这个举动是,应该说至少是不明智的,至少是不聪明的,那么美国跟印度关系,印度方面以为美国能够理解,但是美国因为出于防扩散的需要,就把这封信给公开了,使得中国对这个事情非常恼火,因为当时的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他就提出中国是印度最大的威胁,在这里我讲一个插曲,费尔南德斯先生曾经请我去参加印度的国庆阅兵式,在请我吃饭的时候,我跟他讲了这样一句话,我说阁下在中国很有名气,什么意思呢?就说你骂中国骂得中国老百姓都知道,你做了这么一档子不太好的事,我希望阁下去中国看一看,看一看中国在干什么,看一看中国在想什么。

结果后来在2003年,SARS(非典)横行的时候,这位“费”先生到中国来了,当时所有的来访计划,我们外交部接待的那些来访团组,都取消了,这个先生还真是不听邪,到中国来了,来了以后真的,他看到中国对印度其实我们并没有敌意,那么他回去以后又发表了一个声明说,他说那话是记者歪曲的,反正他自己给自己下台阶吧,但是在印度媒体上确确实实认为,这个中印关系应该改善,那么有的右翼的媒体,甚至指责这位费尔南德斯,它们猜想,中国一定是给他了巨额贿赂,使他转变了态度,要不然他不会态度发生这么明显的180度的大转弯。

其实我们什么都没有(做),我们只是表明了我们的诚意,只是表明了我们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态度,所以呢,后来印度总统2000年来中国访问的时候,那么就跟中国领导人达成这么一个共识,就是中印双方互不构成威胁,这就是我们讲中印竞合时期的开始。但是呢这十几年来,我们也看到中印关系也还是经历了一些小的起伏跌宕,比方说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帐篷事件”,就是这个跌宕的一个小小浪花,那么就是我认为中印之间互不构成威胁,但是存在着某些竞争性,比方说在经济上,比方说在战略地位上,还是有不同的一些诉求和想法的,但这些不影响中印关系整体的发展。

解说:中印关系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同时也伴随着某些竞争性因素,那么中印关系取得了哪些进展,为什么中印还有些制约因素。印度是中国西南方向的重要邻国,又如何判断中印关系的前景。《世纪大讲堂》《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走向》正在播出。

马加力:我们下面讲一下呢,中印关系的未来走向,我想分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从正面来看,就是中印关系近些年来取得了哪些进展。第二个呢,就是中印关系的一些制约因素,当然最后我简单讲一下中印关系为发展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中印关系近年来发展的具体的进展情况,大概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第一个就是高层接触十分频繁,政治关系是良好的,就是从2005年到去年吧,或者到今年的3月之前,中印两国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下会见了26次,这是在当代国际关系史上,大概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为罕见的这样一种现象。

第二个是中印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很多人讲,中国现在发展这么快,我们有很多东西,应该说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至少是比较先进的水平,印度是很落后的,但是呢实际上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承认有差距,但是呢,有些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特别是印度在很多领域还有很多优势,比方说它的计算机软件,再有它管理方面,印度的管理特别金融管理,有很多经验。印度银行的呆帐应该说是很少的,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向他们学习,印度还有其他的一些领域,比方说制药业也是很好的。印度的草药,它的传统医学有很多很绝的东西,印度的现代制药,因为西方对它控制也不太严,所以它的一些药,就是一些处方药,应该说还是物美价廉,比方说治疗癌症的药物,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这些呢都是值得我们去想办法学习或者引进的。

那么说到这么多,双边讲了经济贸易方面有互补性,进展非常迅速,那么第三点就是军事交往有所加深,尽管中印关系不那么顺畅,就不是四平八稳,直线上升的,但是呢双边关系军事关系还是有所发展的,从2003年,中印开展海上联合演习以来,中印之间的军事交往(建立),比方我们的国防部长,我们的总参谋长,都到印度去访问,印度的国防部长,它的总司令,他们也到中国来,所以现在,双方也达成一个新的协议,就2013年,双方要重新开始手牵手的联合军事演习,这一点也表明双边军事上,互信措施开始建立。

第四点就是文化交流丰富多彩,这点近年来大家可以看得到,中印之间文化项目的交流还是越来越多,最后一点,就是第五点,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国际合作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比方说中印俄三家的高层会晤,金砖机制,中印俄巴那,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就BRICS,这个合作也还是很有影响,作为新兴国家也是很有影响。

最后我们讲一下,中印关系的制约因素,中印关系的制约因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我是用几个T来代表。我们叫做五个T,第一个T就是Territory就是边界争端,第二个T就是Tibet,Tibet Issue额就是西藏问题,第三个T叫做战略互信,Threat Perception这个缺乏,第四个我们叫做Trilateral,就是三边关系,第五个就是Trade,Trade Issue,我们简单地记可能就记得比较清楚,边界问题、西藏问题、战略互信问题、第三方因素问题、经贸摩擦问题。

那么第一个问题我想多讲几句,上面我们已经谈到了,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那么中印边界大概我们讲分三段,就是东中西三段,争议总面积大概12万多平方公里,就是东段大概9万平方公里左右,中印边境中段大概是两千平方公里左右,相对较少,所以争议不是特别大,中印边界西段,大概有3万多平方公里,就是我们新疆阿克赛钦地区,那么这个加起来是12万多平方公里,那么我们一直谈,希望采取互谅互让的办法解决,但是印度方面一直不接这个茬,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期间,双方达成了一个叫做共识吧,但是也是留了一个很小的尾巴,就是双方同意解决边界问题,要采取互谅互让互相调整的方针,2005年的时候双方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知道原则,就是大概双方已经承认争议,承认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那么怎么解决,那是另外一个问题,那么现在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次李克强总理提出来,要加快边界谈判的速度,提高边界谈判的效率,就是谈的时间太长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谈过8轮,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代表的谈判15轮,还没有透亮,还没有看到解决边界问题的最终曙光,那么现在就要提高效率,提高效率要解决什么问题呢?要解决中印边界划界的基本框架,根据我们跟其他国家解决边界问题的经验,解决边界问题分三步走,第一步大概确定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大的方面。

第二,确立解决边界划界的基本框架。第三步实际划界划线,我讲过这样一句话,解决边界问题很难,但是只要双方共同努力,还是可以加快速度的。说解决边界问题很难是什么呢?就是两国政府必须同时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愿,两国政府必须同时具有足够的政治权威,因为解决边界问题,边界谈判谈判,都是要有妥协的,我们可能好一点,我们确实有比较强烈的政治意愿,而且有足够强势的政府,但是印度方面不行,一是它意愿现在还不够强,尽管它老是在宣传,它要解决边界问题,解决边界问题,但是呢还是这个意愿不太强烈。

第二个就是它的政府是个联合政府,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它是联合政府,它这个执政党没有足够的权威,没有足够的控制力,来承受解决边界问题可能对政府带来的冲击。那么我觉得呢,也可能我们要通过做工作,等待历史机会,还是创造历史机会,我觉得我们应该采取后一种态度,就是争取创造历史机会。

第二点就是西藏问题仍在发酵,这个问题呢,大家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达赖喇嘛在印度,达赖的流亡政府,西藏流亡政府在印度,印度方面还是希望利用达赖,借重流亡政府达到它自己的某些目的。比方说它允许达赖去达旺访问,让达赖去讲这些地方是印度的,达旺是真正是我们西藏地方政府长期持续有效管控的地方,一直到1951年印度独立以后,才被印度占领的。所以我们谈这个的时候,我们可以真的是振振有词地去谈,但一谈这个的时候,这印度方面它马上哑口无言了。


其他地方呢可能争议更大一些,但这个地方,我们那是有足够的历史证据。第三个就是战略互信,战略互信还是明显缺乏,它一直把我们作为一个,至少是战略对手,因为在军事部署上,它是采取它准备打一个半战争,这样一种策略,就是准备跟巴基斯坦它的宿敌巴基斯坦打一场战争,准备跟中国打半场战争,那么这样的话,从安全理念、军事部署上都有问题,第四个就是第三方因素,现在制约还是蛮大的。就是第三方因素一个是中印巴关系,这个可能很多观众朋友很多现场的朋友都对这个问题,可能有所了解,那么中国跟巴基斯坦是战略伙伴关系,中巴关系可以说比山高,比海深,比蜜甜,比铁硬,那么印度它认为你是,跟它的宿敌有这样一种关系,那么它心里不高兴,但是我们的态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我们不是把巴基斯坦作为制衡印度的对手,制衡印度的平衡器,而我们希望平等地、平衡地发展和印度、巴基斯坦的关系。

那么这一点呢,可能会对中印关系还是继续造成影响。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印美关系,现在美国拉拢印度的这种力度应该说在不断加大,有各种各样的做法,那么我们现在对印度这个态度,大概还是这样,就是我们经常说,我们还要相信印度的这种外交独立性,确确实实,印度在外交上还是独立的,但是美国给它的好处它也要拿,所以这一点就很微妙,这个三角关系可能还是影响中印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第五个就是Trade Dispute,是贸易纠纷问题,贸易纠纷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印度方面经常对中国产品实行反倾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印贸易不平衡,在去年双方贸易额在670亿左右的这个水平上,印度的贸易逆差接近400亿美元,也就是说,它向我们出口100多亿美元,所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恐怕是双方都要很好研究的。最后呢我们讲一下,双边关系发展的前景,我觉得应该有这么几个基本的判断,第一个就是双方政治上的相似性,高于相悖性,经济上的互补性重于竞争性,文化上的相容性大于冲突性,国际上的合作性优于排斥性。

我们简单把这个做个解释,政治上的相似性,双边政治领导人,包括对国际事务的一些基本看法,从政治上来说,那确实是很相似的,有一个说法,就是中国代表和印度代表在联合国如果拿错稿子念的话,不会出国际笑话,就是双方立场什么的,它多很相近。再一个就是经济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有些竞争必须承认,但是总体上来看,还是有很大的互补性的。

第三个就是文化上的相容性大于冲突性,我们现在很多人讲文明的冲突,中印两大文明,我觉得确确实实是互相渗透地互相融合,有很多相似的东西,最后是国际上的合作形优于排斥性,在世贸组织里的合作,在联合国的合作,在环境问题上的合作,当然中印之间,在战略结构上,战略地位上还是有不一致的地方,诉求有不一致的地方,它是反对一个超级大国,反对由一个超级大国像婆罗门一样统治这个世界,它主张多中心的世界,但多中心跟我们的理解的还不太一样,就是它想中心之一必须是印度,这个可能跟我们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没有根本性的冲突,所以我想未来的中印关系可能还会有一些摩擦,可能还会有少许波折,但是呢总体上,应该是向上发展的,应该是比较健康地发展的。

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呢,就是要加强合作、加深信任,边界问题是加紧谈判,避免误判,在其他方面,经济、文化、人员往来上,就是增加联系、减少摩擦,最后呢一句话,我希望龙象共舞,双赢可期,谢谢大家。

解说:中印战略地位不一致,给中印之间造成了一些摩擦,但中印没有根本性的冲突,我们期待龙象共舞的双赢结果,而实现龙象共舞则需要双方加强合作,尼赫鲁的政策对中印关系又何影响,怎么看待中印边界战争,《世纪大讲堂》《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走向》正在播出。

田桐:好,非常感谢马老师精采演讲,听了演讲之后让我们对中印的历史更加地了解和详知了,那我们现场的嘉宾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想跟您探讨,关于中印关系的。来,有问题的嘉宾请举手示意我。

现场观众:马老师您好,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中印两国官员之间的交流非常的频繁,那时的中印关系可以用兄弟般来形容,但是到后来的话,就是这种手足之情到关系恶化,我想请问您(这反映了),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这种政策是什么,谢谢。

马加力:(20世纪)50年代初,尼赫鲁呢,它更多地着眼于反帝反殖,希望亚非国家团结起来,所以他在推动对华关系方面,应该说也是不遗余力的,应该说尽其所能地发展对华关系,我讲一个例子,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是我们中国驻外使馆当中最大的之一,一个是我们驻俄罗斯的大使馆,一个是我们驻印度大使馆,就当是他为了体现友好,他把整个一条街,一个Block给中国做大使馆,这就表明当时他的一种想法,但是他内心深处还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涉及到民族核心利益的时候,他又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比方说对达赖喇嘛,对边界问题,但是总体上来说呢,对(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呢,应该说也是有一种复杂性在里边。总体上来说,他那个时候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之前,对华态度还是友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友好的。但是后来因为利益发生冲突了,那么民族主义在膨胀,尤其国内压力很大,他又得到了情报局的错误情报,所以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这种错误的判断对中印带来了损害,而且这种损害现在还在发挥着负面的作用。

田桐:前面这位女生。

现场观众:马老师好,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至今已经过去了50年,然后去年《环球时报》做了一个这样的调查就是78%的中国受访者民众,对印度的印象整体在4到7分,就表示中立态度,那么想问一下马老师,就是中印民众对这场战争的印象是否已经真的走出了那段阴影,然后国际社会又如何看待那场战争,谢谢。

马加力:应该说1962年的战争使中印关系遭到了严重的倒退,我们认为是一页很不愉快的历史,这一页历史对中国人来说也没有忘记,中国人,很多人,特别是近几年来,认为中国打了一场没有胜利成果的胜仗,印度人打了一场没有丢失土地的败仗。不管怎么说,我们对这个中印边界战争,相对可能认知好一点,我们更容易淡忘,或者更好地冷静地处理,印度方面呢,民众对这场战争,还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中印之间不应该发生这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呢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深深的心理痕迹。所以这种阴影,应该说在中印关系当中还在游荡着,还在笼罩着很大一部分印度人的心灵,特别是在它的战略圈内,有很多人一提起1962年的战争,一是不寒而栗,二是痛苦不已,为什么,不寒而栗是打了败仗,痛苦不已印度这么骄傲的一个民族,这么有文化、有历史、有文明的民族,成为这样,所以他们还是有这样深深的一个情结,但是呢近些年来有些变化,在新世纪之前,1962年到2002年,应该说在印度媒体上,众口一词地批评中国,指责中国当时的领导人,2002年,中印边界战争40周年的时候,印度的媒体做了一个调查,就是已经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声音,就是有些印度人开始反思尼赫鲁当时的错误,反思那场战争当中民族主义情绪所带来的影响。

去年2012年,中印边界战争50周年的时候,印度的媒体又组织了专栏的讨论,很多媒体都组织这样的讨论,很多智库,很多机构,包括大学都进行这样的讨论,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冷静地、理智地对待那段历史,这是一个好的发展、好的迹象。

中印马老师您好,中印边界问题历经多年谈判,依然没有解决,您认为这个症结在哪儿,此次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提出就边界问题,加强沟通协商,提高现有机制效率,加强在跨境河流问题上的合作,您认为边界问题未来多久能解决,它会不会是中印关系的最大障碍,谢谢。

马加力:应该说呢,中印边界争端确确实实严重影响中印关系健康发展,严重影响中印关系迅速发展。它是一个巨大的症结,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刚才我讲到了,我们争取历史机会,不是等待历史机会,但是这个历史机会呢,我们过去曾经有过,但是由于某种主客观的原因没有抓住。(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到印度访问,1960年我们提出,是很真诚地,就是确切表明我们中方一种真诚态度的这么一个方案。印度方面不接受,1979年以后,那是1982年,(邓)小平同志,跟印度一个代表团提出来,说是双方你让一点我让一点,来个一揽子方案,解决了,就一劳永逸解决了,但是印度方面又一次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我认为将来可能还会有机会的,我们的领导人现在有很强烈的政治意愿,我们的领导政府也有很强的行为能力,当然这也需要民众的了解、理解,民众要了解真相,了解历史事实,而不是一味地去听某些人在那儿讲,而是要真正是冷静地、理智地,去寻求历史的真相,然后以一种胸怀,双方都要有一种胸怀来解决这个问题。

田桐:感谢马老师的精采解答,那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期间呢就曾这样说,他说中印要发展永恒的友谊,做真诚的朋友,这是大方向,当然两国关系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差异,难免出现过一些波澜,但天空当中的几朵云朵是遮不住中印友好的灿烂阳光,同样今天马老师的演讲呢,也为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印的历史关系,而(且)为我们展望了中印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再一次感谢马老师,也感谢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我们下期再见。

】【收藏】【打印】【关闭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福建省证券期货业协会
技术支持:福建省证券期货业协会 备案号:闽ICP备16025363号-1
地址:福州市铜盘路软件大道89号福州软件园10号楼华兴创业中心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