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31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员服务 > 新闻中心
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真相
发布时间:2013-08-01 字号:T|T

 割断历史看问题没意义。因为那样既看不清楚,也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案。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同样如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看清问题的关键,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案。否则,只会陷入更大的混乱。
从国家审计署2011年6月公布的数据看,截止2010年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将近40%(4万亿元)出现在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里。而此前10余年的时间,地方政府债务累计不到7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为什么2008年下半年之后突然爆炸式增长?这当然与中央政策密切相关。
首先,2008年6月之前,中国一直在为房地产市场过热犯愁。在国内外金融巨头“中国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助推之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需求热度不减,对冲中央政策。结果是中国房地产政策不断收紧,无所不用其极。到了2007年中期,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大量外资撤出中国回归本土,于是房地产开始转冷,地方政府土地拍卖开始减少,价格开始降低,甚至大量出现流拍。
但是,当时中央政府的判断是:政府政策终于发挥作用,把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价格快速下跌归功于宏观调控,而均未意识到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性,更不认为会对中国经济构成巨大冲击。所以,直至2008年“两会”,中央政府依然定调“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甚至试图以此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外资大量撤离,加上紧缩货币政策,加剧了人民币流动性的紧张状态。一时间,土地价格暴跌,地方政府“土地收入”骤减,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威胁到政府公务员工资支出。到了2008年中期,中国经济增速突然跳水,美国金融危机开始更加明显地冲击中国。这时,中央政府才开始强行转变宏观经济政策,并在“出手要快、下手要狠”的方针指导下,执行4万亿政府投资刺激计划。
政府项目由地方申报,中央批准。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各掏一半资本金。中央因税收连年大涨有钱,但地方政府哪?土地收入锐减之后哪来的资金配套政府项目投资?而当时“出手要快”要求地方政府必须马上拿出资金配套,马上开工。情急之下,“平台贷”变成地方政府主要融资手段,于是地方政府债务开始急速膨胀。
地方债债务膨胀还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嘴”。2011年,银监会率先发难地方政府债务,并“透露”了一个14万亿的数据,此后央行给出了9万多亿元的数据,而市场也开始不断猜测。最后是国家审计署给出审计结果:10.7万亿元。
毁掉10.7万亿元这个数据的是中国前财政部长项怀诚,他在博鳌论坛上放言:据他查到的数据,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20万亿元。于是,舆论为之轰动。更要命的是,外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开始以此为据,唱空做空中国。一时间,地方政府债务从明确的10.7万亿元,变成了“无底的黑洞”。
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债务“覆水难收”。摸清真实情况是非常必要的,而由国家审计署出面摸底也是最适宜、最客观的。但是,摸清家底是为了收回债务那恐怕是“错上加错”。因为,它将意味着中国内需经济的进一步萎缩,甚至意味着中国经济崩盘。
没有其它办法,必须依赖股权融资降低债务率,从而大幅降低政府债务风险。而地方政府也必须拿出适宜规模的“优质资产”,通过加大回馈股东力度的方式募集资本金。对不起,这必须有中国股市“牛市”的配合才行。
我们一直强调当下中国股市对中国经济现实及未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核心有三: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赖股市,而传统信贷及债务扩张只会加大中国经济风险;第二,传统产业“有序整合”必须依赖充当收购方企业的股价上涨,才能有效覆盖信贷风险;第三,地方政府债务亟待股权资本增加,平衡负债风险。

】【收藏】【打印】【关闭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福建省证券期货业协会
技术支持:福建省证券期货业协会 备案号:闽ICP备16025363号-1
地址:福州市铜盘路软件大道89号福州软件园10号楼华兴创业中心201室